一听MV视频大全

欧美群星 - 悲歌

欧美群星MV音乐大全 此视频由 音悦台 提供 已有7人喜欢此视频,我也来为该视频点个赞作为鼓励吧!

    当前播放模式: 标清 自动播放推荐视频
  • 相关视频
  • 最新视频
  • 热门排行
介绍
一.生平简介
加布里埃尔·于尔班·福雷于1845年5月12日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小镇。福雷的祖父是个屠夫,父亲是教师,他的五个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音乐才能。但福雷从小就特别喜欢弹奏当地教堂的风琴,福雷九岁时,当地的国会议员偶然听到他的演奏,建议福雷的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去学习,于是福雷得以进入刚成立的尼德迈尔音乐学院,这是一所刚成立的宗教音乐学校。福雷在校内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并经由圣桑(时任该校的钢琴教师)的介绍接触到了舒曼、李斯特和瓦格纳等人的新音乐。1865年,福雷以《让·拉辛之歌》(Op. 11)毕业并获得金奖。福雷毕业后到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一间教堂任管风琴师,不过他并不喜欢当地的生活环境,过了四年后就回到巴黎。很快普法战争就爆发了,福雷入伍作战,并见证了法国的惨败和巴黎公社。这段黑暗的经历也体现在福雷当时的一些作品里。1871年,圣桑、弗兰克、丹第、拉罗、马斯内等法国作曲家组建了以促进法国本民族音乐发展为宗旨的国民音乐学会,福雷也参与其中。自1874年起,福雷到著名的玛德莱娜教堂工作,三年后成为教堂的首席管风琴师,并任职到1896年为止。有趣的是,福雷并未专门为管风琴写过任何作品。70年代末,福雷写出了两部著名的室内乐: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 13)和第一钢琴四重奏(Op. 15),令他在法国名声鹊起。同时他多次旅行到德国,结识了李斯特并观看瓦格纳的歌剧。福雷在写出著名的《安魂曲》(Op. 48, 1887)和声乐套曲《美好的歌曲》(Op. 61, 1894)等作品之后,声誉与日俱增,并于1896年被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福雷进入音乐学院曾引起许多争论,原音乐学院院长托玛(歌剧《迷娘》的作者)认为福雷太现代派而拒绝他加入,后来由于马斯内因故辞职,福雷才得以补上空缺。福雷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中,拉威尔,埃涅斯库,卡塞拉和娜迪亚·布朗热等后来都成为优秀的作曲家。福雷在教学中一向重视学生本人的才华,引导他们接触音乐史上的杰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1905年,福雷接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繁忙的行政工作使他不得不停止演出并减少教学工作,并且只有在学校放假时他才能抽出时间集中作曲。在院长任上,他积极推广不同流派的新音乐,巴黎也逐渐成为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福雷的健康逐渐恶化,并深受耳疾之苦,1920年他不得不从音乐学院退休。1922年法国总统颁给他法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大十字勋章,两年后他在巴黎去世。

二.音乐风格与影响
福雷有时被称为“法国的舒曼”,不过这个外号只是源于他们两人都擅长钢琴曲和艺术歌曲而已。福雷的风格在他生活的时代是个异类,当时大多数法国作曲家都难免受瓦格纳的影响,只有德彪西和福雷能够免俗,而德彪西是举着大旗反瓦格纳的,福雷却不吭声地写自己的音乐。当然福雷也不是完全遗世独立的,特别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来自肖邦,古诺,门德尔松,李斯特、舒曼乃至意大利歌剧的一些影响,不过他很快就把这些外来的东西融化到他自己的风格中去。福雷不像弗兰克经常用厚重的织体,不像圣桑喜欢夸张的对比和异国风情,不像德彪西搞一些朦胧暧昧的气氛,也不像他的学生拉威尔靠炫技和配器色彩取胜。福雷总是力图把音乐简化成旋律+伴奏的基本形式,结果就是他的大部分音乐听起来非常清晰甚至于稀薄,而且他和一般法国作曲家不一样,对丰富多彩的音色兴趣缺缺,也导致他不喜欢且不擅长写作管弦乐作品。当然福雷的音乐绝不简单,他创造性的和声手法一直令后世的研究者感兴趣,他的对位也很简洁有效。福雷独特的风格也使得他虽然桃李满天下,他的音乐却没有真正的继承者。基本上只有他的同胞理解和喜爱他的作品,他在英国和美国有少数支持者,在德国几乎没有。福雷本人也知道德国人仅仅是尊敬他本人,而并不喜欢他的音乐。因此如果读此贴的你是个死硬的德奥党,大可当音乐史上不存在这号人物,但如果你对法国音乐有兴趣,那就另当别论了。

福雷还有一些器乐小品也很著名,比如为大提琴而作的《悲歌》,大提琴像一只孤零零地天鹅,那缓缓的游动就如低婉的歌唱一般,将哀愁化作成琴弦上的呜咽,最后默默地游走,令人痛楚的感动。(以上文字描述转载自网络分享)
艺人
标签

更多精选MV推荐